《等差数列》教案7(第一课时)
- 资源简介:
约2640字。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
王爱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实例建立等差数列模型,体验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会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
⑵.通过自主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通项公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⑶.会根据通项公式,解决已知 四个量中的任意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并从中领悟方程思想指导解题。
⑷.在应用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差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在讲解过程中适当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积极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在课中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绕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我们把青蛙的嘴巴、眼睛、腿的数量依次排列起来就得到3个数列:
①1,2,3,4,5,6,7,….
②2,4,6,8,10,12,14, ….
③4,8,12,16,20,24,28 ….
问题1:你能发现这三个数列项与项之间存在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能用语言来描述它吗?
问题2: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刻画这一特征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绕口令形式引入,在课的一开始吸引学生注意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②问题1、问题2启发学生从何处观察数列、如何用语言概括观察结果、进一步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概念建构
(一)讨论
请大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回答上述问题1、问题2尝试归纳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二)概念的形成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 表示.
(三)分析定义,深化理解
①定义中的关键字。上述三个数列中公差是什么?
②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数学表达式: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适度的形式化也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四)反馈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公差为多少?
① 9,8,7,6,5,4,…
② 1,1,1,1,1,1,1,…
③ 1,3,4,5,6,7,8,9,10.,…
④1,0,1,0,1,0,1,0,1,0,…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并通过例题体现定义中的关键字 “从第二项起”、“同一个常数”。让学生体会公差可为正数、负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