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材特点<br>
对已经选来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章作一番分析比较,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择材料的标准,也就是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特点。<br>
①内容充实<br>
在散文百花园中,各种花儿争奇斗妍,各有特色。有的色彩浓艳,有的却以淡雅见称;有的香气扑鼻。有的却清新宜人,香远益清;有的风格纤细,有的却相当厚重。高考选择阅读材料,从风格上来说,偏重于淡雅、清新、厚重者,从内容上来说,偏爱于充实者。《世间最美的坟墓》记述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全文先总述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再介绍坟墓,然后从墓地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转向对坟墓景物的描述和对“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的心情展现,还有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人坟墓的比较,文笔短而内容充分。再拿2000年的《长城》来说,既有长城景物的描写,又有游人心情的展示;既有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又有对长城现实的评述;更有对民族生存发展的思考。熔丰富的历史典故、现实的景物人物和由此引发的深沉思考于一炉,内容相当充实、厚重。在高考的阅读材料中,没有内容空洞浮泛的文字,更不会选那种浅薄的文章。<br>
②时代感强<br>
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从写作年代来说,除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作年代较早,记的是“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其余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更主要的是这些文章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时代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鲍昌的《长城》,虽然从昭君出塞、苏武牧羊、野犬吞噬“春闺梦里人”写到长城的修建,话题似乎古老,但作者是把长城作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来写的,赋予长城以象征意义,用以反思历史,评说现实,展望未来,着重探寻这一个问题:“长城……你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表达的是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时代色彩浓烈。宗璞的《报秋》从玉簪花落笔,引发一个严肃话题:“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怎么办?是“在不安和焦虑中”度过吗?不是!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领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领取”的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积极而有现实意义。至于《青菜》表达对高贵但朴素、谦卑、自然的人格的赞颂之情,其时代感自不待言。尽管《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作年代较早,但是,因为作者审美视角的独到和对伟人坟墓感受的真切,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会有一种新鲜感,而不会有“恍如隔世”的慨叹。因为这些散文时代感强烈,所以考生读来很少有陌生感,很少感到对自己文化背景知识的超越。<br>
③技法多样<br>
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语言是较规范的,构思是较新颖的,结构是较严谨的,这些我们姑且不去说它。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也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以《长城》为例,作者用象征手法写长城,赋予长城以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古老的民族,象征这古老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受到的冲荡,前文已经提及。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大家也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