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980字。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A级 【知识梳理】
1、背景:①建国初,大力 和发展 成为新中国的当务之急。
② 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工业化提上日程。
2、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实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 ②形成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B级 探究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 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特点:1、优先 及交通运输业 2、重点发展区域在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由私到公)
A级 【知识梳理】
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 ,早日建成
2、性质及实质:社会主义性质: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范围及措施: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 在中国基本确立。②为 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56——76)
A级 【知识梳理】
1、成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八大”(1956年)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背景
②、由 和 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 同 的矛盾。——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 ,把我国从 变为工业国。——解决矛盾的关键
2、 “左”倾错误的教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以 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以“ ”为特点(“一大二公”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