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930字。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板书设计】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
(2)设立特区的原因及国家政策
(3)经济特区的概念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的历程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二、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