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61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
【一理】读考纲理考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㈠“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㈡“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⑴什么是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⑵代表人物
学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荀子 墨子 商鞅、韩非子
⒉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⑴孔子:
A、思想核心是“仁”。
①含义: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②实现途径:做到待人宽容;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B、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⑵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⑶荀子: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诊断;主张“性恶论”,强调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荀子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⒊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⑴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⑵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措施:①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之一。②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博士”教授“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中央办太学,太学生员——博士弟子学完考试合作即可到政府任官。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⒋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