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440字。 专题九 戊戌变法(教学案)
(一)教学案部分:
一、历史背景
㈠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㈡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⒈时间:甲午战争后。
⒉原因:⑴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⒊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㈤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经过
㈠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
⒈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思想 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 救亡图存、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⒉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P135页)
内容:三个“要不要”
性质: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⒊上书皇帝:公车上书(1895年)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⒋创办学会、报纸、学堂:(详见P136-137页)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
⒈康有为两次上书
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
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