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和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560字。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复习课)
李洪丽
一、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教法设计
讲授法 合作探究 归纳法
四、两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一个人消费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收入水平,而收入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而来的。“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第一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方式并存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的总体水平不高,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力较差 ,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知识结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