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410字。 第18课 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三维目标
目标要求
学习要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掌握中国古代的民本的主要思想 结合中国古代有关“民”与“邦本”关系理解民本思想的含义 体会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目的
古代民本思想两面观 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面观 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状况理解民本思想的两面观 体会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属性
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古代遗产?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各阶层对这一古代遗产的看法 结合各阶层的阶级属性分析理解他们对民本思想的看法 体会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和现代的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种“民本”思想,孟子把它概括为“民贵君轻”,强调重视民心。古人也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形象地指出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民本与民主是不是一回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营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产生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的重要内容,西周以后,就产生了“敬天保民”思想。
2.民本思想的发展
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民”与“邦本”关系的说法。在先秦时期,“民”属于被统治阶级。《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意思是说,上天是通过百姓的眼睛和耳朵来观察和了解世间万物的,如果百姓有过错,那应该由君主自己负责。在以后的2 000多年里,还有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名言流传下来。
二、古代民本思想两面观
1.先秦时期民本思想
(1)《尚书•洪范》记载说,周武王向箕子讨教治理国家之术。箕子建议他除了要与大臣和占卜的人商量外,还必须“谋及庶人”。
(2)《荀子•王制篇》这样说:“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3)《左传•文公十三年》里记载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话的意思是说,民是天生的,君是天树起来的,天树君是为了有利于民。因此,君的行为要服务于民的利益。
(4)孟子特别重视《尚书》里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一语。他认为,人民能够直接与天相通,天意要由民意来显现,所以,进用贤人,要“国人皆曰贤”;决狱施刑,要“国人皆曰可杀”。他认为,如果统治者背天害民,民是可以诛杀暴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