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890字。 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线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思想主张、代表性著作及评价;严复的主要成就及观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内容及理解原因;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历程;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内容以及变化。
2、能力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洋务派思想主张;结合有关史料理解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含义;通过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并对之做出评价;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理解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利用比较法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体会严复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关系;体会康有为为代表的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局限性;体会梁启超的思想因时而宜的特点;体会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念。感受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和拳拳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分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分别掌握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的观点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