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730字。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京19中 易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导致个体农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使学生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使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地评价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从石、木、骨、铜等农具到铁农具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比较铁农具的广泛应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用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学生分析
1、初一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初一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尽量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性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法为主,同时结合指导阅读、提问、看图、创设问题情景等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板书提纲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和推广
2、私田出现:奴隶→农民
奴隶主→地主阶级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目的
2、内容
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