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810字。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阿城区第六中学 王春萍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特长。
3. 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整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分析理解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过程与方法:收集儒、道、法等各派代表人物学说的资料,加以了解并学以致用,讨论班级建设中你认为利用那家观点最实用,并在辩驳中相互学习对方思想的方法。在留言板上谈谈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学派,对这一学派的思想的认识和欣赏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内驱力,积累知识,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思想文化史教学内容,春秋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与政治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各朝统治阶级进行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德 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