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结盟的狂潮》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00字。 《缔约结盟的狂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展示学生学案,教师导读点拨
师:同学们在课余已经认真预习了本课的知识内容,也努力搜集了有关本课的一些材料,写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案。先请各学习小组对本组同学编写的学案进行阅读评价,各推出一份典型学案进行介绍。
(各学习小组依次介绍本组推选出的学案,重点介绍学案的思路、方法与疑惑的问题)
师:同学们编制的学案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工作。下面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下,然后同学们根据学案进行自学,通过自读教材资料记录疑惑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来解决。
教师强调本课的历史主线: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纷争不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出现了缔约结盟的狂潮,逐步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的策源地在欧洲形成了。
教师导读教材:教材分“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拼盘式的三国协约”“火星四溅的巴尔干”三个小目来介绍一战前军事大国主导下的世界局势。第一目突出了“三国同盟”的特点是由一国(德国)主导,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处于从属地位;第二目突出了“三国协约”的特点是参加军事约定的俄、法、英三国同床异梦、并不真正团结合作;第三目突出了一战前巴尔干半岛是列强矛盾的焦点,成为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教材精选这三目内容作为背景材料,突出了历史的主干脉络。
教师强调本课的几个主要问题:本节课同学们要围绕教材中的材料重点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参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六个国家及相互的利益冲突;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局势与和平的影响;关注巴尔干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
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思考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老师的点拨,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内容,把握本课脉络,理解基本历史知识,思考并记录疑惑的问题,留待下一环节解决。
小组交流探究,解决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