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40字。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本节重点知识】
1、列宁逝世的时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人;2、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的时间、核心内容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3、苏联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4、联共(布)“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核心内容和影响;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6、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内容和颁布意义(两个标志);7、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8、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形成的原因、后果及其突出表现。
【知识结构图解】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人。
2、联共(布)“十四大”
①时间:1925年
②内容: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③重点:发展重工业
3、苏联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①措施:1928——1941年(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爆发而中断。
②结果:A、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联共(布)“十五大”
①时间:1927年
②内容: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③影响: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③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
②会议: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③内容: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