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790字。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一、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1、原因: 发展的需要;“冷战”国际形势是推动;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
2、过程:
1950年,法国外长 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个管制之下。
1951年,法、意、德、比、卢、 德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 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 之间矛盾得到化解。
1958年, 共同体和 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 。
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1、 特点: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不断增;
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5、作用: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外因: 国的大力支持
内因:(1)进行 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 因素;
(2)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 ;
(4)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
2、表现: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 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目的):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 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 。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举行。
3、政策: 、 。
4、任务:60年代,主要是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70年代开始,主要是反对美苏 ,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5、影响:标志着广大 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四、中国的振兴
中国 发展迅速, 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练习巩固】
( )1、二十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 )2、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