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270字。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知识梳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洋务、洋务运动等等。
◎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