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20字。 第22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这个阶段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
(2)了解20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原因,培养在大范围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背景,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必然性;
(2)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后老师补充,使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以增强其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阶段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了解 其深层次的原因,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辩证地分析与评论;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对历史人物作出综合评价,对这一时期的变化作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像与影视教 学,让学生直观了解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转变,增进学生对本章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 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搜集课外史料,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资料,以增进对本课的理解,使 学生能够对二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解体有个总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苏联改革和国内 经济困难的影响,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 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其特点是:①来势迅猛,呈多 米诺骨牌效应。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 制度。③大多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仅有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④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德国实现了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二。
(2)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改革的背景:进入70年代后,苏联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需要进行改革。
基本理论:在政治改革中,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只是“纠正社会主义机制的部分扭曲现实”,“而是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实践历程: ①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其次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③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接连下滑;出现多党,苏 联共产党失去对俄罗斯联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权;民族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