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410字。 第26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 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等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1. 针对本章跨度大的特点,可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便于学生记忆;
2. 对于我国古代各朝的经济政策,老师可组织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补充,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为了便于更直观地学习本章内容,建设采用表格法教学。
【教学内容】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所有。集体劳动,集体消费,没有贫富;
(2) 夏商西周时——井田制:
性质:土 地国有制
含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把土地层层分 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那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为块状,开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原因:井田制被破坏。春秋战国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候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候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各诸候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 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继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
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至 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