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1/6 19:2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密山一中  程卫东


[内容摘要]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是人类普遍存在和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的审美过程,形象思维的运用与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认识加工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形象思维 想象力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多年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明确,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他从根本上肯定了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两者协调发展才是最优化的思维模式。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语文课只注重对内容作理性分析、概括的抽象思维的模式,而更注重对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意蕴的挖掘、形象的感知的形象思维的培育,培养形象思维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形象思维的发展历程

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尤其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维现象,很早就被人注意到。我国古代诗论中非常重视“比”“兴”的表现方法,古人已经认识到诗歌须用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正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把“形象”和“思维”两个词明确联系起来的说法,最先见于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他在1938年发表的《伊凡•瓦年科讲述的<俄罗斯童话>》中说:“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把“形象”作思维的定语而成为术语“形象思维”最早出现于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30年题为《争取做一个辨证主义的艺术家》的演说中。他在批评文艺创作中空洞抽象的现象时说:“这已经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由此发展起来。
我国对形象思维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在1984年钱学森同志倡导思维科学之后,得到了大家公认,肯定了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思维现象,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
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提出了“右脑教育”理论,从医学上肯定了形象思维的合理性。他指出:人们思考时,首先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的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①“右脑教育”是对形象思维的又一次认可和发展。

二、形象思维应成为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它具有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一般特性。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凭借抽象的概念而是凭借具体的表象来思维,但形象思维不是头脑中原有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形象的概括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形象思维的产物既是具体的、生动的,又是高度概括的,反映着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它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形象思维消失,而是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它是人类普遍存在和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如钱学森所说:“形象思维是我们当前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它这么广泛,涉及到人类很大一部分知识,很大一部分精神财富,但我们现在对它却不怎么了解。”②品川嘉也指出:语言刺激右脑,本国语的学习是右脑教育的基础。③因此,形象思维应成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和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课文教学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觉地透过文字理解内容,结合内容揣摩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功能,使他们在感悟语言的广大形象空间自由飞翔,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中,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准确领会语言文字的意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用联想或想象的方式构成象征、比喻、通感、比拟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养成学生正确积极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塑造艺术形象为教学目标的学科,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课文都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描写主题的,比如说明文、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即使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议论文也有不少形象贯穿其中。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形象性,是具体可感的,但作者并不是纯客观地对待对象,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形象中,使形象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真实形象。教学中应该挖掘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想象的语言因素,并使学生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这样,文学作品中的枯燥文字经过形象思维的加工而富有形象性,活泼、生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本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基本教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许多文质兼美、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完美结合的佳作。课本中作者既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又为我们塑造了社会中崇高的人物形象,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透过作者优美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会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间接的,忽视了形象思维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悟。语文课本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我们用形象思维去体会,同时它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好教材,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