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1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1/7 2: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5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内容 :
1、导入:郭沫若曾经写过一首诗:《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武,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3、生字词: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诣太守、刘子骥
4、读课文,疏通文义  
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重点提示并讲解:
“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林尽水源”“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5、独立阅读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世隔绝已久)
6、思考题:
1)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
2)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
3)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等。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
7、拓展与延伸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本人在创作方法上有何特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