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认识<br>
猛一看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人的感觉是“难”,有不少考生一看到这道试题,也有一种“懵”住了的感觉。其实,定下心来仔细想想,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比较好写的。它仍然是一道开放、灵活、自由的试题。<br>
从形式上看,试题仍然采用了“材料(寓言)+提示语+话题+注意”的形式,这可以说是“话题作文”最通常的样式,是考生非常熟悉的。<br>
《智子疑邻》的故事,是在初中语文中就学过的,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试题又把它翻译成了白话文,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br>
为了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试题中在提示语中又作了引导:“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不必过多地去纠缠“感情”“认识”“认知”等概念的学术内涵,只要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中心,无论是肯定(写感情对认知的积极作用,对《智子疑邻》来说是“相反”)还是否定(写感情对认知的消极作用,对《智子疑邻》来说是“类似”),或者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对《智子疑邻》来说是“不同”),都是符合题意的。由此观之,这道试题比起往年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来,立意的空间是更大了。<br>
从选材的范围来看,可写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试题中提示的三种情况,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联系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审美感受,等等;小而言之,可联系邻里纷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任人唯亲、家族企业、感情用事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可用的材料,如屈原的遭遇、诸葛亮的《出师表》、《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许多耳熟能详的诗句、格言、俗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等,都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br>
从具体要求来看,除了提出一贯的“三自”原则以外,还特意指出:“试题引用的寓言,考生在文章可用也可不用。” 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 ,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循规蹈矩,沿着寓言故事的内涵所喻示的方向思考、写作,也可抛开材料,表达自己对话题的独特思考和富有个性的理解。<br>
由于试题提供的话题要求在“感情与认知”这两者关系上做文章,这就比前几年的以一个概念(如“诚信”)、一个短语(如“心灵的选择”)、一个判断(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增加了限制因素,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模仿、套用、抄袭的现象。<br>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与心理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等有一定的关联,突出了人文性和“大语文”的观念,对引导学校向素质教育转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