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今年高考语文阅者言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对高考评卷这一所谓神圣的工作,我一直是心怀钦敬的,我也相信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渴望有机会亲历其盛。今年,与一位参与了此项工作的教师把酒畅谈,随着有关话题的展开,我原来的神秘感烟消云散。太多的不可思议,让我一连几天话也说不出来,深陷于失望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是怎样的评卷啊!——无论是就评分原则还是就评卷人员的素质与态度而言,都没有什么庄重,也没有什么严肃可言;更无须说什么理性与公正!我在沉痛中反复回味,突然发现:从试卷命题开始,一直到评卷结束,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总体上充满了混乱与偏执、腐败与堕落、荒唐与无聊……我因此而倍感迷惘。在这样的无所适从中,杜甫于老病之际那百感交集的诗句,便时时涌上我的心头——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br>
我在这样的伤怀中写下了以下这些文字,以求在良知与沉重的挤压中挖一个小孔,舒展一下呼吸,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努力看一看那迷蒙的远方。<br>
一、 对几道语文试题的分析<br>
1、文言阅读题<br>
朋友长期担任高三语文教师,对文言阅读题的命题类型与考查目的可谓知之甚深。他首先为我历数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阅读文段,慨然谓之曰:无非就是重现“忠臣孝子、义夫烈妇”!今年的文言阅读题的考查目的于此当然也是一目了然——通过平时的应对性训练与最后的选拔性考查,以求灌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教义,培养缺乏独立人格的顺民良工,不仅遵循了意识形态原则,而且还“与时俱进”,有了新的特点!这一新的特点是由文段传主的形象及作者司马光的评论决定的。文段传主裴矩一生而处两朝,在隋时为奸佞,在唐时为忠直,前后判若两人,不同于往年的忠耿之臣,针对这一点,司马光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不言而喻,司马光的这一评论才是今年高考文言段落的重心所在。他暗示了在极权主义的国度里,君王作为道德偶像直接规范着臣民的心性人格。只要君王做得够好,全体臣民自然就忠孝仁义温良恭俭。如果不,臣民也大可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不用把什么读圣贤书做圣贤事这样的教诲放在心上,只要活得够好就行。这是典型的活命哲学,他无须什么信仰也无须什么追求。至于个体生命作为独立人格的存在,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独异欲求,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列;更为可能的是,这一结论还隐含着这样的观点:改革只能自上而下,是君王的事,臣民们只要顺应就行。结合我们的现实生存境遇,真可见命题人之用心良苦啊!<br>
2、现代文阅读题<br>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题选取了现代作家柯灵的《乡土情结》,这一文段的选取更可见命题人的用心良苦!文章歌吟了乡土之恋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于情结化之中的深沉缱绻、刻骨铭心,突现了深沉的民族主义情绪及爱国主义情绪。命题人更为欣赏的,可能是柯文在歌颂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感时表明了孙中山及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壮举与乡土情结有着血肉相连关系的观点,从而使该文实质上成为了革命化的宏大叙事。将私人性的乡土情结与宏大的革命化叙事结合起来,可见作者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之狭隘与强烈,隐含的结论是:正是因为革命行动的改造,乡土情结才脱胎换骨金身辉煌。所以,在新的时代里,一切私人化的乡土情结要想避免其所谓的不健康的走向,必须要以热爱革命的胜利果实为旨归。简而言之,乡土情结只有与既定统治融合,才可终成大器。无疑,柯老先生用心的确良苦,命卷人则更是慧眼识珠,他们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让考生们在短短15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br>
3、作文题<br>
很多人认为,今年的作文命题很好,尤其是和去年赤裸裸的意识形态绑架(去年的作文是心灵的选择,考生其实只有一种选择,即以意识形态的要求为选择)相比,这的确是不错的。然而即使如此,今年的作文命题仍然是失败的:这主要体现在命题人对所选材料理解的肤浅之上。作文的话题是由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邻引出的。其实,智子疑邻这则寓言表达的是真理性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而命题人却肤浅的理解为感情亲疏与对事物认识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话题而命题,这样就大大缩小了话题范围,使考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去作文,极大的束缚了考生的创造性发挥(这也是离题作文多的原因)!朋友说:他在作文阅卷中没看见一篇像样的好作文,多属泛泛而谈,这与话题的设置失败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也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今年的话题作文会如此失败,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有经验的教师一眼就可看出,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形式上是话题作文,但实际上这个话题只适合写成议论文,这是内容对形式的限定,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命卷人有意为之,目的是使前面阅读题中的意识形态灌输不至于落空——这个话题的肤浅化设置,目的是为前面的意识形态灌输设置一道保护栏!<br>
4、结论<br>
今年的高考语文可说是一场极其典型的意识形态测试,具体表现在阅读题的命题之中。命题人堂而皇之的宣扬了极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表明了改革只能自上而下与普通公民毫不相干的观念,强化了对个体人格构建的漠视,相比去年,是更大的倒退! <br>
<br>
二、 对评卷细则与评卷过程的看法<br>
1、从一个大题的评卷细则看语文阅卷的荒唐。<br>
24题是根据给定的4句话,给“遗传”这一概念下定义。明眼人审题即知,本题首先要求答案必须是一个单句,如果不是一个单句,根本就应一分不给,但评分细则却是这样的:①、形成定义格式,1分。基本要求——A、是一个表判断的单句;B、主干应是什么叫遗传或遗传是……生物自身繁殖过程。②、内容没有遗漏,1分[内容要点在此就不作详述了]③、内容排列合理[三项内容按要求先后排列],1分。④、语句连贯通顺,1分。在这样的评分细则规范下,就形成了这样滑稽的局面:只要有三项内容就给分,无论其是单句还是复句,无论其是否符合定义格式。另外,错别字不得扣分!下面我列举几句听到的所谓“标准答案”,就可知此题评分细则的荒唐可笑了:<br>
① 、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近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2分[本题满分4分,句中错别字是考生写错的,以下例句同]本题所扣2分一则是内容上遗漏了一项,二则是因遗漏导致了排列不合理。<br>
② 、遗传是指生物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得复本得一种自身繁殖过程。3分,所扣1分是因三项内容的排列不合理。<br>
③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按照亲代所经历得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以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所产生的结果与亲代相似的复本。3分,所扣1 分为没有形成定义格式。<br>
④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的过程,这个繁殖过程,生物不仅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而且还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2分,所扣2分一则是排列不合理,一则是没有形成定义格式。<br>
不用多举例了,只要看看上面的所谓标准给分,就可以想见这样的评分细则是何等荒唐!而在其指导下的阅卷,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可笑的评分细则呢?据说业务组是本着人本主义精神,为了照顾到考生的思维过程而制定的!本题考查的是对概念的判断,应当体现的是思维的明晰与严谨,求实与认真,然而,这样的评分细则则典型体现出了国人在王权主义文化下的思维特征:无逻辑无理性无是非和稀泥。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大敌。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笼罩下,若想求得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级顶尖人才的出现无异是缘木求鱼。而且,这样的评分细则可谓极不公平:完全正确的考生也只能得4分,而胡涂乱抹甚至即使把原题干给定的几句话抄一遍的考生也一般可得2分,这如何可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呢?人本主义实际上走向了其反面!当然,说这样的评分细则荒唐可笑,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之敌,可能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可我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我想起了现代翻译史上著名的硬译与意译之争。鲁迅为什么特别强调硬译?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制约的,而中国语言中的思维方式内核则是典型的无理性无逻辑无是非和稀泥,所以他希望通过硬译能将西人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也译过来,最少也可尽量避免中国式的思维痕迹。而概念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的是西人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但经我们业务组的精英们这么一搅和,我们便“中体西用”了,实在令人扼腕!<br>
2、 评卷过程<br>
本人单说作文评卷即可见一斑!<br>
朋友所在的省今年有考生33万多人,语文阅卷教师共分15个组,每组大约36人,其中约18人批阅作文。原则上是2 人批阅一份试卷,实际上只是一人批阅以后,另外一个人也签一个名,表示是两个人共同批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