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90字。
《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问题.
数学思考:能从动手操作的体验中,逐步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归纳得出数学结论.
解决问题:经历折叠后剪纸、展开后得到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体验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情感态度: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推论,并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引辅助线证明性质定理1和它的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49至51页.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实践观察,认识图形.
1.提出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如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2.归纳得出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问题(3).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基础上给出画图方法,并画出图形,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活动二.分析探索,归纳性质.
1.提出问题:(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2.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
3.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在学生的猜想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
4.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可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活动三.规范叙述,定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