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交往对话精神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人们总爱把通讯、交通极为发达的当代社会称作“地球村”。的确,从人类的交往对话来看,许多以前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出现了:操着不同语言的日本人和非洲人会坐在一张咖啡桌前谈笑风生;势不两立的韩国和朝鲜运动员会手牵手走进运动场;来自不同国度的几名医生会同时为一名病人动手术;教授和技术工人会坐在一起商谈科技产业化进程……<br>
正是基于这遍及全球的交往对话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br>
那么,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离课程改革目标究竟还有多远呢?让我们来看两组<br>
调查。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br>
据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学生在回答“课上,同学有无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57%的初中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 <br>
陈旭远等对5所中小学30个班210节课的研究发现:除了课堂讨论外,绝大多数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往严重缺乏。(陈旭远《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研究》,下同) <br>
这两组调查明确地暴露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缺乏交往对话现状,要近快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交往对话精神。 <br>
一、 打破尊长传统,师生平等对话 <br>
据陈旭远等人的调查,在各类课型中,教师—全班交往型的占21%(即满堂灌);教师—全班及个别学生交往型的占44%;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的占18%。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并不缺乏机会。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还得不到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尊长传统和教师的师长架子在作怪。由于长期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观念的薰陶,学生对于教师始终有一种依从、敬畏的心理。对于教师做出的判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应该有道理”,而很少会激发自己的求异思维;即使觉察出教师表述的不准确,他们也会碍于面子,把自己的疑惑埋藏心间。教师则由于师长这一身份能让他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保持一种优势地位,更不愿意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以理解为教师依然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也只是某些教师跟学生套近乎的口头禅。 <br>
那么,教师该怎样利用一切机会将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落到实处呢?<br>
首先,教师要具备真正的平等精神。不管学生年纪大小,成绩好坏,都把他们当作“人”来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言语。内心的尊重比口头的讨好更能博得学生的依赖,更能让学生感到平等的氛围,更能激发他们交往<br>
对话的兴趣。<br>
其次,教师上课时要善于利用位置、姿态、手势、口气等的变换来传达平等的信号。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更多地离开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教师的教学姿<br>
态、手势、语气都要尽量做到平易近人,切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br>
第三,要打破教师最终定夺的模式。当今的语文课堂基本上还属于教师一言堂,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