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9880字。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案例
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 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2.下图是上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1)它的名称是什么?名称有何含义?
司母戊鼎;
司,是及私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注意:名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即可。
(2)说说这件青铜器的具体情况。
课本P47—48内容。最好给学生形象地解释一下数字的含义。
(3)商朝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四羊方尊精巧,司母戊鼎宏大)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描画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观察青铜立人像,试着说出它的特点:
P48教材小子内容。
【归纳整理】
1.什么是甲骨文?它主要出土在那里?它的发现有何价值?
基本上就是教材P46第一段大字。
2.列举青铜器的主要代表作。观察汉字“鼎”与司母戊鼎的形状。听老师讲司母戊鼎的传奇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等
故事(做完题后)。
司母戊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组图)
司母戊大方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蹂躏下的1939年,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42名村民中的最后幸存者吴培文已于2006年去世。2005年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安阳“省亲”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大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
发现———村民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不小心挖出了“青铜大炉”。
官村是距河南安阳市区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吴培文老人住在武官村289号一个朴素的小院里,当年这座小院落前后通街,是他父亲留下的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