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810字。 《走进毛泽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学生可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从有志新青年、革命新道路、建设新中国三者关系中把握毛泽东的人物事迹。
过程与方法:教师以郭沫若的诗导入新课,以三个“新”串联其中,形散而神不散,以高一内容相印证,落实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郭沫若的藏头藏尾诗引出本课人物。
泽及中华 十亿万人民皆被润
东升红日 五千年瘴气尽收之
一、有志新青年
1.诞生于苦难深重的时代
毛泽东诞生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代。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被清廷顽固派血腥镇压了。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民国,然而袁世凯的窃权让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化为乌有。这一系列事件深深刺激了一批爱国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赋予热血青年的重任,毛泽东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的代表和后来的领导者。也可以这样说,是历史时势造就了毛泽东的个人品格,毛泽东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一代伟人的,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2.16岁后的立志求学 (1910—1913—1918)
16岁以前,毛泽东接受了六年的传统教育,在私塾学习儒家典籍。
1910年秋天,在亲友们的劝说下,毛泽东的父亲同意了他进洋学堂学习的要求。毛泽东走出了韶山,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改写的一首诗,说出了他的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先是在湘乡县接受新式教育,后是在长沙自修。投身于广阔的世界之中,毛泽东的眼界大开。他已从一个乡下少年变成了一个不乏阅历的青年,而且开始面对现实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