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770字。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分析:(1)、学前需要分析: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学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已经初步队清末有志之士在清末衰败的历史中如何力挽狂澜的举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已有知识,可以进一步讲述新华革命的历史,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知识分布基本符合课标的内容,内容少而精,课文中穿插了很多“活动与探究题”供同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课从孙中山参与创建革命党中开始,重点讲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3)学习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已有初步的发展。在认识能力上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心理上对老师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对片面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其身心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闻的随意性、情绪化和思维的跳跃性、多变性。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历史有兴趣但还不稳定,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中会、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了解创始人孙中山的人物性格特征。正确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尤其是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涵义。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
能力目标:(1)、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收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本节教材内容知识点多,教学设计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可按教材的叙述分为三个层次: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这个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简单介绍孙中山这个人物,接着是兴中会的建立,最后是同盟会的成立。其中重点讲述的是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同盟会的国民纲领、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第二个层次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要着重讲述。这个层次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武昌起义前的起义,第二个是武昌起义,第三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其中重点讲述的是新华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层次主要通过阅读材料来总结归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