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全科试卷(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数学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数学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六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厦门六中2012届高二上半期考(必修五)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陈鸳红)
一、课内外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名句默写(10分)
1.①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②木欣欣以向荣, 。
③ ,或植杖而耘耔。
④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⑤ ,川泽纡其骇瞩。
⑥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⑧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2.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③置杯焉则胶 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⑤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⑥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文,完成.3~7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行比一乡 比:比较 B. 德合一君 合:联合
C. 而征一国者 而:而且 D.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加:更加
4、下列句中“然”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虽然,犹有未树也 B. 未数数然也
C.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 泠然善也
5、下列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 翱翔蓬蒿之间
C. 之二虫又何知 D. 彼且奚适也
6、下列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那么还有什么等待的呢?
B.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凭借什么呢?
C.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他还凭借什么呢?
D.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可以要依靠谁呢?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和蜩、斥鴳一样,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共同点是“有所待”,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B.作者在文中提到宋荣子和列子是为了引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C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的。
D.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
(四)课外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