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4090字。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广州二中 刘华斌
一、教材内容:
(一)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为: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标要求: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2、解读: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能从离子的层面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移动,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实验建立沉淀(结晶)溶解平衡的概念,了解溶度积常数的化学意义,能够根据溶液中离子积与浓度积常数的相对大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理解外界条件对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了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方法:
(1)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实验建立起“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微粒观。
(2)通过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拓展对物质“溶”与“不溶”的理解,知道物质的溶解是绝对的,溶解的程度是有大小的,难溶≠不溶。体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四、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
五、教学建议:
1、新课引入,本节课可以根据教参的建议,以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营造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氛围,又可以为研究沉淀转化做准备。
【实验】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析出NaCl晶体的原因
【过渡】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既然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可以由此引出新课中的第一个【思考与交流】)
2、将沉淀溶解问题与离子生成沉淀的反应相联系,将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相联系,明确用化学平衡的基本规律来研究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把知识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讨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注意三点:(1)难溶电解质溶解达到饱和才能建立溶解平衡,在不饱和溶液中没有溶解平衡;(2)温度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Ksp增大——大部分的电解质的特点,第二种是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Ksp减少——典例是Ca(OH)2;(3)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常数的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要运用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知识进行牵移和类比以达到强化和内化的目标;另一方面把“Qc与Ksp的比较”作为核心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3:关于溶度积和离子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结合平衡常数和浓度商,学生不难理解。尽管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相关的计算”,但是,一方面为了真正理解难溶电解质转化的原理,另一方面为了突破“通过调整溶液PH使某些离子逐一沉淀”的理解,建议课堂上可适当地通过Ksp的定量计算说明沉淀的原理和过程,但不宜作为考试要求。
4:关于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实际是分别围绕着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中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讨论。要充分利用Qc与Ksp的关系去判断溶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同时利用好教材中的 【思考与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要在讨论中理清思路和总结归纳,交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
5:关于沉淀的转化:应该理解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溶解平衡向正移动,原难溶物溶解,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