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隋唐时代》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40字。 《统一的隋唐时代》教案
隋唐科举制的内容、唐太宗的历史活动和地位是本课的重点。
科举制的内容主要抓住几个要点:(1)初创于隋朝,发展于唐朝;(2)唐朝科举制以进士科为主;(3)科举制的选才办法是分科考试,取才原则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关于唐太宗的历史活动和地位主要抓住几个要点:(1)他是大唐盛世的最重要的奠基人;(2)他施政的主要特点;(3)“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和评价唐太宗是本课程的难点。
隋唐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的历史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围绕着两个中心目的,一是统一,二是集权。西汉以来的选官制度已日益不适应统一和集权的需要,也不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西汉的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同时实行征辟、任子和赀选。察举就是由地方按照名望和品行向中央推荐官员人选,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辟就是朝廷或地方官府直接征召有才德的人做官。虽然从制度上说,察举和征辟都是以才德(如孝廉、贤良、方正、文学等名目)为原则,但推荐之权、地方舆论把持和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世家大族就是既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广占田园、隐占人口),又有政治势力(往往世代担任高官显位),也有较好的家学传统(与儒术礼法相结合,也就是“累世经学”、“四世三公”)的大宗族势力。察举制往往成为他们操纵国家政治的工具。而任子(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以保举后代做官)、赀选(达到一定资产的人家可以保举子弟做官)等制度更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利益。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势力日益膨胀,不仅建立庄园,而且豢养私家**,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而且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这种现象是十分不利于统一和集权的。
曹操推行九品中正制,最初的宗旨是在地方设立清正廉明的中正官,负责推荐人才,改变世家大族把持选举的局面。这一制度在实行初期,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世族豪强势力的膨胀,中正官一职也逐步落入世族豪强之手,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了世族门阀政治的基础。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正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的办法,把选官取士之权收归中央,其意义既有从世族豪强手中收回人事权,也起到了瓦解世族豪强势力的作用。科举考试不论门第高下,以才识为取士依据。这使具有卓越才学的庶族寒门子弟也得以进入仕途。既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有利于巩固统治和思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