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书都集中两课(共10篇)来学习古代诗歌,增加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我的几点设想。 <br>
一、教学目标 <br>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应该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培养反复诵读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诵读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br>
二、欣赏过程 <br>
1、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思路。在欣赏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做法是: <br>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文化传统与语言表达上存在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能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如查看课外书籍,网上搜索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有时,教师应可以作适当地补充。<br>
(2)疏通文意,为进一步理解内容打下基础。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br>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诗的“诗眼”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了。 <br>
总之,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文字,无穷的“意”则是诗人在文字之外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和诗的意蕴了。因其“意无穷”,所以在分析、理解诗歌时不要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只要大体上通顺即可,译成现代汉语要留有余地,这也是为学生独立欣赏诗歌提供空间。 <br>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br>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和富有哲理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再者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就富有哲理。<br>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br>
3、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