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300字。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七年级上册(初一)我们已经学过晏殊的名作《浣溪沙》,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相径独徘徊。),那是一首作者感悟年华流逝和情爱失落的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临秋怀人、为伤别离的名作《蝶恋花》(板书:蝶恋花)
二.关于词人(过渡:先来看下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初期婉约词的
重要作家。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
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风格与形式同南唐冯延巳相近。语言婉丽,音韵和谐,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著有《珠玉词》。
三.诵读全诗
过渡:接下来先由我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1.对照注释、注音: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n
过渡:下面呢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了这首词,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是谁?是不是作者自己?
明确:不是,写的是闺中女子的情思,作者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活动来传达自己离别苦的感情,是一种托人抒情的方法,就是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事。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意象”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选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词人离别苦的情感的?
1)先来看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里的“菊”和“兰”有什么特点?
明确:兰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开的幽洁品质,作者用“愁”、“泣”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主人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并且是以哀景写悲情,烘托出词人的离别苦。
2)再来看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明确: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3)再看“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在这里作者却说“明月”不知晓离别的苦,无理怨恨明月,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此刻怎样的个人情感啊?
明确: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这种任性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渡:前面我们讲到“菊、兰”这两个意象,作者是以哀景写悲情,起到烘托作用,那么这里的“罗幕、燕子、明月”应该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词人的离别苦啊?
明确:以乐景写悲愁,反衬出词人的愁苦。
4.三、四两句既然是千古名句,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背诵下。为什么能成为本词千古流传的佳句?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2)“独”字与上阕的“燕子双飞”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主人公的孤独无依;
3)过渡:面对萧索的景色,孤独的现状,在几乎言尽得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的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虽有凭高远望的苍茫之感却给主人公以精神上的满足,“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映衬出境界的悠远辽阔。
4)除了情感的悲壮外,这两句语言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达,境界高远。
5.我们再来分析最后一句,这一句呢虽然成不了千古名句,但还是占了光的噢,{就像我们的敖尚健上次得了朗诵比赛的第一名,全校都知道他是6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