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1/2 6:5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七十年代法国文学专家尧斯把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走向读者,引起轰动。紧接着,康士坦茨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按现象学的思路,把阅读过程作为本文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地被构成的。他说“文学作品有两极: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本文,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实现的”(1),“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2)。<br>
接受美学是这样揭示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文学都不存在。而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读者。<br>
把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阅读教学上,无不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把文学教学转向阅读的主体——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本文的能动和创造接受的空间。<br>
然而,我们在阅读教学,往往并非如此。教师分析文学作品总是带有先见之主,带有客观的武断,忽略学生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考试使用客观题,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定在“abcd”的四个答案里选择,局限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上课中,常常忽视了学生是读者,忽视了学生首先要读文本。即使有时可能会花些时间去读,但是我们常常为了赶时间,为了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而非常吝啬,不让学生静心静意去默读或诵读教材。难怪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去读还清楚,经老师分析却糊涂起来了。有人说,一节课拿出15分钟给学生读书思考决不为多,而如果少于10分钟,老师便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br>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掌握阅读规律,把文学作品的阅读自主权转向读者——学生呢?下面就此问题做些探讨。<br>
一、接受作品的原初就是“读”<br>
让语文教学回到读的根本道路上来。读的最基本方式就是朗读和默读。对抒情性作品就是要朗读,反复地朗读,读出作品的韵味,读出作品的情感;对叙事性作品也需要读,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把人物的语言,能合符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身份地读出来。无需硬灌的分析,才是最佳的阅读境界。再则是默读。默读在阅读中非常重要,对于一个有素养的读着来说,在默读中会达到有声的默读。当他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会通过作品的语言产生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会出现在眼前,达到心领神会的阅读境界。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读的境界,这比纯粹硬的分析好得多。<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