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大象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2/22 10:35: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160字。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
  1、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2、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分析
  珠三角洲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后出生长大,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包括农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等了解不多,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本市博物馆这一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中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市博物馆,要求从不同角度观察古代农业发展,写下参观习作。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3、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3)参观东莞市博物馆,了解东莞农业文明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  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