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当代夸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生
- 资源简介:
约11200字。
当代夸父路遥 在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生
核心提示:路遥和他具有史诗般气质的书——《平凡的世界》被中国当代文学史牢牢地记住了,然而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2年。他幼年家贫,青年经历文革,之后为了文学四处流浪,他用生命谱写梦想。贾平凹后来在一篇路遥的文章中写道,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曾子墨:1991年3月9日,在四年一度的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当中,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当中脱颖而出,以榜首的位置直抵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峰。
这部小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的“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然而一年多后,这部小说的作者路遥就因病去世,年仅42岁。作家贾平凹曾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一个是石鲁,另一个就是路遥。
解说: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北斗七星照耀下的这块苍凉的北方原野。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多民族交融区域。就在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的两个月之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日,陕西省榆林地区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诞生了。
幼年家贫 困难时期炼就乐观品格
王天笑(路遥的五弟):我是生再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兄弟姐妹八哥,因为陕北这块地方贫穷,就在那块土地上刨挖着,又有这么多的孩子,最后实在没办法,大哥(路遥)在周岁七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没办法养活,就过继给我延川的大伯。
解说:童年对我来说不堪回首,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穿着破烂的衣服,我们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我知道父亲是要把我掷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跟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我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起来,趁家里人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后,眼看着父亲踏着蒙蒙的晨雾,夹着包袱,像个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王天乐(路遥四弟):实际上我大伯也是,不准备供他上学,就准备叫他干活,这是一个最尖锐的矛盾,他后来和我交流,就是觉得,劳动,固然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要靠劳动,要改变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读书,就是读了书,哪怕当一个农民,都应该是清醒的。
解说: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时期,而对我来说,则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困难时期。
冯延平(路遥小学同学):那个苦的环境下,我看不到他的那个怨气呀,或者是委屈呀,我觉得他还挺乐观的。
吴江(路遥初中同学):他的思维又很超前,他很爱看这个什么呢,就是课外读物,你比如说报纸,提到的《参考消息》,他就特别喜欢看《参考消息》。
程国祥(路遥初中老师):因为爱文学,而且知道他爱看书,那个时候他看的,《水浒》、《红楼梦》,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欧阳山的《三家巷》,还有《红岩》,这些都是早期就看了,后边就看得就更多了,比如说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高老头》他在早期就看了。
吴江(路遥初中同学):他就说,他要起个笔名,凡是有名的作家都是不真名字,我也要给我起一个假名字,叫什么呢,他想了一会儿他说,他要天天高兴,因为他家里比较困难,说完以后他仰天长笑,我就叫王天笑,过了几个月没多长时间呢,不叫天笑了,他要叫路遥,他说他在图书馆杂志《萌芽》上看到,路遥知马力,他对这句话印象太深刻了。
经历文革 仕途报复转向文学创作
解说: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了首都红卫兵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
梁世祥(路遥初中同学):当时是每一个班是五个人,我们班里就是派了王卫国(路遥),我们五个人到北京,我们是第七次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在城楼上呢,底下是车,汽车拉上红卫兵往过走,当时毛主席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人民万岁,人们都觉得很激动,王卫国提议就说,咱脱离黑字红卫兵,成立一个红四造反联军。
吴江:路遥呢,就联合初中部的同学,也要搞联合,然后呢,就商量起个什么名字,路遥就提出来,他们叫“司令部”,咱们就叫“红四野”。
刘明升(路遥初中同学):后来的话路遥就是我们红四野的军长,最主要的领导人么,那时候路遥十七八岁么,我那时候很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标题就叫个“秀延河畔,烽烟滚滚”,他写的那些文章,像那一篇文章的话,那时候就是整个就是震动了全县。
曹谷溪(诗人):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联合过程中,路遥被结合成为一派去,结合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那时候他十八岁,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长,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县长,应该说在人生历程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一个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