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中招临考猜题历史试卷(3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套。
2011年河南中招临考猜题试卷
历史(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7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开卷考试。考生独立答题,答题时可以查阅参考资料。
题号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分
21 22 23 24 25
分数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得分 评卷人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2011年1月26日,河南省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的。下列关于河南在科技与思想文化发展上的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B.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C.杜甫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后人称他为“诗仙”
D.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位于洛阳市南郊
2.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关于上海这座城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近代使上海蒙辱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B.五四运动时期,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
C.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D.19世纪9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011年河南中招临考猜题试卷
历史(五)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开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
题号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分
21 22 23 24 25
分数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得分 评卷人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史实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通史中不可能同时记载的有 【 】
A.秦始皇统一中国 B.商鞅变法 C.昭君出塞 D.楚汉之争
2. 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回顾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史,其中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侵华国家越来越多,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B.列强侵略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开始
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每一次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3. 19世纪的上海,随着近代化的探索发展,开始跟上世界潮流,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其中不包括 【 】
A.洋务派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B.中国人在这里有了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文化出版机构
C.中国第一家电话局的设立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11年河南中招临考猜题试卷
历史(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开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
题号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分
21 22 23 24 25
分数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得分 评卷人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河南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不属于河南的是 ( )
A.殷墟 B.少林武术 C.医圣祠 D.孔子庙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使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占了此地,后被著名的民族英雄收复。这位民族英雄是 (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陈化成 D.左宗棠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国,为了摆脱落后局面,一场首先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的近代化探索拉开了序幕。这场探索的早期口号是 (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科学、民主
4.21世纪的中国是发展的、强大的,但110年前“西方人送来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 )
A.《南京条约》 B.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