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给学生一把创造的钥匙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创造教育就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br>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创造力的概念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凡是阅读时能敏锐地从文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的内容及表现方法有独特的感受,能突破习惯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写作时审题的角度新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作为题材,有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的;听话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必要的信息,边听边思考将所听的内容条理化,并能通过联想、想象化所听语言为新颖、生动的形象的,等等,都算是语文学习创造的表现。 <br>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给学生一把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是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br>
一、知识积累,孕育创造能力的丰厚土壤<br>
创新知识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对于创造来说,如果说兴趣是前提的话,那么积累就是基础。积累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在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的经验,总会在大脑中留下一种痕迹,或深或浅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心理学家把这种经常活跃于显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知识"块",而把沉积于潜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潜知"。这种"知识块"积累越多,形成各种联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个人的大脑仓库里空空的,当然不会搞出什么发明创造来的。<br>
丰富创造性储存,首先要多读书,善读书,要最大限度地吸取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其次,切不能忘了留心生活,要通过看电视、电影、戏曲,通过阅读报纸杂志,通过参观访问和调查,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创造性储存。 <br>
老师要认真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记忆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更要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例如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制作知识卡片等,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习惯,老师还要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定。<br>
二、联想教学,给学生一张思维驰骋的交通网<br>
联想是发展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联想,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这一事坊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可以打开思路,使思维向纵、横、逆等多方向扩散,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表,新的思想来。比如,在《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绘了白杨的风姿,刻画了白杨的气质,赋予白杨以特定的性格、情感以后,又由白杨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他这是用联想的方法创造出了新形象,这种合情合理的联想,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容量和内涵。 <br>
语文教师既可以用分专题的方式,对联想的多种形式进行重点讲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结合课文分析。<br>
联想的种类很多,有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如杜枚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是空间上的接近联想;朱自清在《春》中写春雨“像牛毛、像花计、像细丝”,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形态上的类比联想;王藉诗句:“鸟鸣山更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