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⒏《短文两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山东省邹城市第六中学 姚雪梅
[课堂探究在线]
预习导航
师: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师: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师:你是通过文中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自主学习
生甲: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生甲: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讨论探究
师:你如何理解这两篇文章中“冷”“热”并提的含义?
师: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你觉得,究竟是指什么人?
生: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生: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生:例句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生乙: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生乙: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语气,但是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生甲:冷与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
生乙: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向往与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
生丙:作者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这样写是别有深意地。
生丁:我想,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生甲: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