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30字。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
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危机、王安石变法
难点: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王安石变法
过程
北宋初期,采取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表现】:积贫积弱
1、土地兼并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
材料: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已成俗……
——《宋史》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全国纳税土地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农民和士兵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
伙”而且从以前北宋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1042年4
月,仁宗下诏说,京东、西(今山东、河南一带)“盗贼”充斥,命令转运司委州县官择
“乡勇”之勇武者增置弓手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加重对农民剥削
3、财政危机(积贫)
(1)原因:冗官、冗兵、冗费;给辽、西夏的“岁币”;土地兼并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文官武将专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官僚机构重
叠;科举改革,增加录取名额;大官僚的亲属、门客“恩荫”受官,这些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官俸开
支增大,财政困难,行政效率低
统治者采用募兵、养兵的方法,导致军队人数大增;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为防止
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冗费:冗官、冗兵、对辽西夏的“岁币”。(其他)
根源: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北宋中期不仅财政困难,国家的贫困,出现积贫。在边疆不断受到辽、西夏的威胁,北宋积弱
思考:北宋积弱的原因?
初期为消除藩镇专权的局面,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直接的统兵权,统兵的将领却无
调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防,但将领不随兵调动,造成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
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军队人数虽然增加,但兵员素质底下,操练不勤
4、边疆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北宋中期国家积贫积弱,积贫,是国贫、民贫;积弱,是无法消除辽、西夏的威胁,无法控制农民起义
为摆脱危机,巩固统治,进行变法
二 庆历新政(1043年 宋仁宗 范仲淹)
1、特点: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认为,欲强国,先富民;欲富民,先澄清吏治,澄清吏治则先裁冗滥,继任贤才。有了贤能的官吏,才能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公元l 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