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450字。
课题 我心归去 授课时间 2011-9-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 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4、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难点: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把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 充分诵读课文。
2. 划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
反馈串设计
导入
感受了身处动乱社会的老舍对北平的大爱,今天让我们再来看看身处异国的韩少功是怎样思念故乡的。
倾听
联系旧知。
作者简介
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 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倾听,积累
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朗读全文
大声诵读全文,在自己有感触的或者精彩的语句之处勾画。
大声朗读,勾画
了解课文内容。
研习文本1-4段 1、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同学们经过预习,知道作者身在何方,心归何处吗?
【明确】身在法国,心归故乡。
2、作者在繁华的法国巴黎仅仅呆了一个月便归心似箭,难道法国的生活不好么?作者在巴黎的居住条件如何?
【明确】法国环境和条件好,“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蓝海”、“绿公园”。 可见作者在法国的生活条件是相当的风雅奢华。
3、同学们要是居住在这样一个风雅奢华的地方,心情如何?那作者心情又是如何?请同学们齐读2、3、4三段,然后找找看关键词,概括一下作者在巴黎居住的心情。
【明确】难耐的冷清、孤独、寂寞、空虚。
4、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心情的?
【明确】①“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 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说明无聊的日子将作者几乎逼“疯”了。
②“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两个“不知道”说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环境陌生,这是直写寂寞。
③“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连用三个“法语”用反复来渲染心中的烦闷,熟悉的母语离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监狱里无处可逃。
④“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运用重复的手法渲染自己的孤独感。
⑤“悬崖”“深谷”运用比喻修辞,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阅读文本,思考“提问”,课堂交流。
齐读
师生对话。
鼓励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大胆发言。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会细读文本。注意手法的运用和其对情感的表现力。
研习文本后半部分 1、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明确】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作者通过一组排比和对比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故乡贫瘠又脏乱。
2、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
【明确】亲切,激动,幸福
3、 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爱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说说你对故乡的理解。
4、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来看作者理解的故乡概念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一起朗读第7小节)
【明确】 ①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明确:故乡留存了我们成长的证据,只有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②故乡不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