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8 22:12: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810个字。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师: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作者。明确自读课文学习方法。自读课文怎么学呢?告知学生拿到文章后,要自己读读,读文过程中,学习难点词语,有自己的质疑感悟,然后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分享。学生课前读过文章,询问课前是否查阅资料(词典)学习生词,要求和大家交流
  (重视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交流生词自学理解,重在自学和展示,比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生词做法要高明!)。
  生1:“抔”字读音(POU/二声),学生查词典了解的。
  师:提示说明生词的具体位置,板书“抔”字拼音。询问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查了生字的拼音,批评此举“不应该”。再问,还有哪些字查了字(词)典的?
  生杂说:没有了。
  师:老师有质疑,翻看15自然段第四行,请学生读句。
  生2:“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句中“幢”字学生读成“栋”音。
  师:板书明确“幢”(ZHUANG/四声),易读错,有“栋”字。再考学生,8自然段二行有难字。
  生3:“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句中“刹”读“CHA/四声”。有师质疑说读“SHA/四声”。
  师:和大家探讨文中读音,明确文中读“CHA/四声”,另有“古刹”(寺庙)。
  师小结:自学课文,生词查阅理解,往往关注不认识的字词(如“抔”),而熟识的字常读错了(如“幢”和“刹”)。
  (词语教学设计给人印象深刻!关注生字,从拼音入手,一方面,重视学生自学存疑学习习惯及动手解疑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老师能从学生旧知及词语本身特点归纳出课文中词语难点,可见老师课前读文用心。由此自然想到余映潮老师的词语教学艺术,或由关键词语找到课文内容理解的契入点或突破口,或分类多角度赏析语言之美,或从词性、感悟色彩、组词字数、词意变化等理解。
  我的思考:
  1.初中阶段“词语教学”虽有别于小学(语言基础积累)学习要求,但随意放手或简单处理,都不妥当。现状是,生词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方法单一(自学或课堂上明示音形义),许多易出错的熟词也马虎过去。久之,老师上课不讲词语的理解了,学生也不关注每课的重点词语学习,如此,语言积累训练出问题了。
  2.词语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学生自学课文时,遇到难词不放过(要及时圈划),查字典、词典要养成习惯,这是较真的态度和求真的方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才能做好。李老师的“查了字典吗?”这一问用意在此。再说,学生预习就是从词语、句子的质疑开始的,若不落实,哪有效果?
  3.老师教学之前,该对课文读多少遍?余映潮老师说要读到五十遍,才有深入的解读;李老师也一定反复研读,从其提炼出的“难”词可见用心。多少遍应该没有标准,读熟为止。名家尚且如此努力,吾辈智不及人,应该虚心细读,多多宜善吧。另外,自读理解时,恐怕心里还要装着学生,琢磨着“哪些词语”学生不理解,“哪些词语”学生容易出错。在预设时要有“先知”。
  4.本课导入简单直接,没有煸情的抒情,没有动人情境的联想,也不见精心契入的玄机设计。明确课题作者后,直问,有哪些不识的字词?回到文中,检查预习效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