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10 15:35: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2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80字。

  第二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6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葳蕤(ruí)       涟漪(qí)
  昭质(zhāo)      谣诼(zuó)
  B.修姱(kuā)     方枘(ruì)
  伫立(zhù)      忳郁邑(tún)
  C.帷裳(wéi)     槌床(zhuī)
  咎言(jiù)      勇剽(piāo)
  D.犒劳(kào)     矛戟(ɡě)
  脉脉(mò)      靡室(mí)
  【解析】  A.“漪”读yī,“诼”读zhuó;C.“槌”读chuí;D.“戟”读jǐ,“靡”读mǐ。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解析】  C项“遗”都作“赠送”讲。A项第一个“信”当“确实”讲;后一个“信”是名词,信使,指媒人。B项第一个“谢”当“辞别”讲,第二个“谢”意思是“告诉”。D项第一个“适”当“刚才”讲,第二个“适”意思是“适应”。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①竞周容以为度②以我应他人
  C.①物物各自异②不图子自归
  D.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解析】  A项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指“芙蓉”。C项①助词,无实在意义;②代词,自己。D项①副词,互相;②副词,偏指一方。B项“以”都当“把”讲,介词。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固时俗之工巧兮   ②偭规矩而改错
  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④宁溘死以流亡兮
  ⑤怨灵修之浩荡兮   ⑥佩缤纷其繁饰兮
  ⑦芳与泽其杂糅兮
  A.①③⑤⑥       B.①②⑥⑦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⑦
  【解析】  “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流亡”,随水流而长逝。“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答案】 B
  5.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契阔谈讠燕 还部白府君 幸可广问讯
  B.咥其笑矣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C.士之耽兮 謇朝谇而夕替 忳郁邑余侘傺
  D.于嗟鸠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终老不复取
  【解析】  A项讠燕—宴;B项错—措,圜—圆;C项郁邑—郁悒;D项于—吁,离—罹,取—娶。
  【答案】 D
  6.对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两部作品。
  【解析】  《离骚》是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答案】 B
  二、(9分,每小题3分)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