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名师俱乐部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15 17:33: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10220字,答案扫描。

  河北省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手打录入:青峰弦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中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晏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
  确立中国当代的“以人为本”观念,就不能不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晏子与孟轲,即晏子和孟子,他们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民”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上。
  先秦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民”的概念就是指人,是指除了统治阶层以外的各类人群。《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擞”。《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此外,古代各类史籍中的“民”,亦被释解为“人民”或“百姓”。因此,晏子和孟子所说的“民”,就是指当时的人民、百姓,他们的“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以百姓为本。
  晏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在对国家与国君之间关系的认识上,首先将国家利益放到了第一位。他认为,“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他甚至直面齐景公:“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国为主要,君为次要,而国之基础在于民。这就是人民、国家和统治者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
  晏子对人民、国家和统治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他的“敢问”,以及他的“爱民”观点成为孟子“民本”“民贵君轻”思想的主要源头。
  孟子“仁”的学说把对“人”的认识放到第一位,“仁也者,人也”。他强调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人人有贵于己者”,表达了对个人价值、意志、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孟子“王道”与“仁政”的政治主张,构想和设计了先“富民”而后“教民”的理想王国。虽然“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以民为本”的心灵世界,表达出对人民深厚的爱。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晏子“民本”思想,对人民、国家和统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在历史上首次作了明确的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的著名政治论断和主张。因此,胡适先生认为,在孟子思想中,“有一种平等主义”,“很带有民权的意味”。这在先秦时期绝无仅有,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也十分罕见。
  但是,民权与君权、民主与专制是截然对立的。尤其对人和人性的摧残与践踏,是封建专制黑暗性和残酷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反映在封建意识中,就是对人的人格、感情和尊严的肆意贬毁。这种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影响既深且远。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看到这种封建意识的种种表现。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的社会。孟子思想中的“民本”精华部分,显然是与封建专制格格不入的。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孟子及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一方面,在统治集团内部,将“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引为治政理国的自戒箴言,注意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又对其“民本”的内涵,不遗余力地加以消解、湮灭,而“不可使知之”。
  1.下列关于“民本”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民”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上。
  B.晏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民为本”的主张上,他们所说的“民”就是指当时的人民、百姓。
  C.晏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民、国家和统治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他提出了“爱民”“民贵君轻”的主张。
  D.孟子“仁”的学说把对“人”的认识放到第一位,这是他的“民本”思想的体现,表达出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厚的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