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时训练
- 资源简介:
约6900字。
粤教版必修2 《赤壁赋》课时训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解析:选D。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要注意语句的通畅。“和”,应和;“斯”,指代江水;“卒”,最终。
答案:(1)有一个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节拍吹箫相应和。(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二、语言运用
6.从下面的语段中提取出三个主题词。
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