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旁逸思维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正在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br>
【关键词】旁逸、语文、兴趣 独攀蹊径 另有洞天<br>
<br>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听课,忙于摘笔记,却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师勃然大怒,批评该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里看来,就是故意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对于他提出那异想天开的问题,觉得与所学的课程毫不相干,就像树杈一样“旁逸斜出”,就称之为喜欢“插嘴”、“打诨插科”,甚为反感。<br>
其实,这恰恰反映出这些教师传统的狭隘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凡是考试规定的“基本篇目”就教,而且要“教深教透”,于是课内课外翻来覆去都是“基本篇目”,颠三倒四,不管学生爱不爱听;至于学生,只能读应试必考的书,想“正统”的问题,绝不容许有半点“旁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怕学语文、语文难学的思想就会产生,这样何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呢?<br>
事实证明,没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量”的积累,学生即使把“基本篇目”全背下来,也很难保证考试的“质”。因为从近几年中考的试卷看,“基本篇目”的分数只占20%左右,大多数还是开放性的“活”的知识,所以关键还是要靠能力和智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也就是通过“量”的增加达到“质”的飞跃。<br>
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旁逸”问题,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求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