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5010个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执笔:丛月波
内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阅读教学课时间:2011年11月7日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学习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字词等基础知识。精彩处做好1-2处批注。
2、用红笔勾画出“教材助读”部分的重点并重复记忆。
3、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认真完成导学案。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完成。
学前准备
1、教师准本多媒体课件
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