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总关情
- 资源简介:
约2730字。
一花一叶总关情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彭玉华 312000
学习《长亭送别》,师生共同赏析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诗歌意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后,我拓宽了教学内容,以加深课堂的厚度。我说:“‘碧云天,黄花地’这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请大家欣赏一下《苏幕遮》。”我投影《苏幕遮》全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学生看完全词后,有个学生问:既然王实甫是化用范仲淹的词,为什么王实甫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虽然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中,但我觉得这个“花”和“叶”值得探究,于是说:“刚才同学问得好,‘黄花地’和‘黄叶地’仅一字之别,那么在《端正好》里用‘花’好还是‘叶’好?请大家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一番后,大部分学生得出了一个折中的结论:两个都好;也有学生认为王实甫是为了避免重复才将“叶”改成了“花”字。我否定了后者,并提出:“既然两个都好,那么能否把两个字进行互换呢?古人做诗词非常讲究‘炼字’,问题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吧,现在请大家把这两个字还原到词曲中,然后从不同角度来辨析其中的差异。”
过了一会,有学生举手说:“这个与作者的风格有关,范仲淹是豪放派,而崔莺莺是相府千金,因此范仲淹用‘叶’,崔莺莺喜欢‘花’。”很多同学马上笑了,说《端正好》不是崔莺莺写的,是王实甫写的。我说:“他的回答是有很大的漏洞,不仅《端正好》是王实甫写的,范仲淹是不是豪放派词人也需要商榷。”我顿了一会继续说:“不过,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文如其人,每个词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可以从词人的创作风格这个角度来辨析。”顺着这个思路,学生和我一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符合他的“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而范仲淹虽不一定是豪放派词人,但一代名相自有广阔的胸襟,用“叶”字更能体现词作阔远的意境。
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但显然可以进一步开掘,我请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学生举手说:“我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端正好》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可看出叶子是红色的,如果前面再用‘黄叶’就矛盾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霜叶是指枫叶,枫叶是红的,难道秋天只有枫叶吗?很多树叶在秋天不都是黄的吗?”我总结他们两人的话说:“是的,秋天不仅仅有枫叶,这样看就不存在矛盾的问题;但是前面写叶后面又写叶,就有点重复了,改成‘花’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学生点头同意。
又有些同学谈自己的看法,但不得要领。我继续引导:“诗词鉴赏的黄金路线是由象入意,也就是从意象入手,体悟意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图。‘黄叶’也好,‘黄花’也罢,其实都是两个物象,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探究一番。”
学生回到词曲本身,再次思考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说:“《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描绘了一副深秋图画,色彩艳丽而又萧瑟凄清,很好的表现了崔莺莺悲苦凄凉的情感,这也符合作者王实甫唯美的风格;而《苏幕遮》通过碧云、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来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回答得准确全面,所有同学都欣然赞许。但‘黄花’与‘黄叶’之别还是隔了一层,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回答全面准确,但可以进一步辨清;意象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诗人选择何种意象是从抒发何种情感角度考虑的,这样直接关联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启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端正好》主要表达了离别悲苦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