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和《灯》的比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同一模式生发的光辉典范文章<br>
——《荷塘月色》和《灯》的比较<br>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巴金的《灯》是现代散文名篇,一借境抒情,一托物言志,但二者在构思模式方面有极大的相似。相似处体现着一定的写作规律,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br>
一是两文结构文脉基本相同,均为“感受——写景(叙事)——感受——写景(叙事)——感受”的模式。<br>
《荷塘月色》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这一感受开头,随即用“忽然”引出荷塘,然后开始写荷塘月色之景,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最后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一感叹,然后又用“忽然”引出《西州曲》中和回忆的江南采莲感况,最后以“可惜我们都无福消受了”回到现实,慢慢踱回家中”。<br>
巴金的《灯》也是先由感受开始,然后叙事,写感受再叙事再写感受。开头先点出“窒闷,然后引出眼前之灯和经验中的灯。”这使得作者感到呼吸畅快了一些,终于认识到“一点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黑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作者的思绪继续向前发展,随即又转入另一种情景,他想到了长夜孤灯,想到希望之灯,又联想到关于友人的油灯,终于认识到在人间灯是不会灭的,因此对着那边笑了。<br>
两篇文章内容虽异行文思路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均为感受开头,然后景物抒发心情。最后以景物结束,明为写景,实为叙写心灵的轨迹。结构上都遵循了“感受——叙事(写景)——感受——叙事(写景)——感受”的模式。<br>
这一模式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主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荷塘月色》,历来认为是抒写“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可是既然是淡的忧愁,那作者为何要说“颇不宁静”,为何又要用第二个“忽然”再度寻找宁静,而最后又归于不宁静,这不正说明作者以内心确有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忧愁和烦恼吗?这一模式的发现,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许多散文其实是写心的,“感受——叙事——感受”模式是许多散文的共同模式。了解这一模式,有助于我们写作时模仿。仿它的思路,仿它的结构,进而提高写作能力。依据这一模式,阅读时能很快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如1998年的《报秋》其行文思路与二篇范文的模式完全一致。2002年《话说知音》和《长城》则与基本一致。阅读时,我们依据这种模式,能自觉地把叙事和感受分开,并借助感受找出作者的心灵轨迹。后面的题是很容易做好的。实际上,这种模式,正好是作者标文思路的一个模式再现。<br>
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感受——写景(叙事)——感受”这一模式,在两篇散文中都有第二轮的循环,即有第二次写景(叙事),这是为文的重复,还是情感的必需,理应引起注意。<br>
笔者认为,第一轮是实景,第二轮是虚景,是必要的境界递升。单纯的散文,一事(一景)一议即可。复杂的散文,不是一事(一景)一议就可以,往往要再写一事再抒一情,由实及虚,是境界的递升,从内容上来说这是情的必然,从形式来说这种递升避免了重复,虚实相生,使情感得以更好的表现。<br>
两篇文章基本上经历了“实景(境)——虚景(境)”的过渡。《荷塘月色》先写眼前所见的荷塘月色,是第一轮,属实景,然后再写回忆中的采莲感况。是第二轮,属虚景。《灯》也如此,开始写眼前之灯,和经验之灯,基本上属实境,后写长夜孤灯,希望之灯,友人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