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3
- 资源简介:
约2740字。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情况、前后期的不同内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历史情景,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学会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救国方案,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影响局限四部分,以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2、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普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由于在初中学过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大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会记得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但是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谈话法。用于处理浅显易懂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