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八法<br>
<br>
<br>
<br>
考查成语的运用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从1995年到2000年的六届高考来看,考查形式是以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主,只有1996年考查选择与句意最贴切的成语填空。该题型对考生有一定难度。结合平常报刊中成语的误用,无外乎是以下八类。<br>
一、改造成语。或者换词,或者出现错别字。例如:<br>
1面对不幸,是怨天忧人,还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br>
2他们家穷得家徒四璧。<br>
例1中的“怨天忧人”属换词误用,看似通顺,实则无此成语,应为“怨天尤人”;例2中“家徒四璧”属别字误用,应为“家徒四壁”。此类尚有如“寥若辰星(晨)”、“入目三分(木)”、“心”不在蔫(焉)”“大刹风景(杀、煞)、“坚忍不拔(韧)”“蔽帚自珍(敝)”等误用例子。考生只要平时稍有留意,即不难发现。<br>
二、不了解成语意思,望文生义。例如:<br>
3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人其事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br>
4我本来就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br>
例3“空穴来风”本意是“比喻消息或传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却常被误解为“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言”而用错。例4“差强人意”本意是“尚能使人满意”,却常被误解为逸强去干什么事”。此类误用尚有如“醍醐灌顶”(误为“使人难受、痛苦”),以及高考已考过为“望其项背”(误解为“难以达到某种境界”)、“万人空巷”(误解为街上空无一人”)、“火中取粟”(误解为“获得好处”)。<br>
三、对成语意思理解不准确,似是而非。例如:<br>
5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br>
6如果上海有一家银行人均创收达四万元,谁都会不以为然。<br>
例5“振聋发聩”本意是“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却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例6“不以为然”原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的成语改为短语“不以为奇”就行了。另如有人把“不孚众望”作“不负众望”理解而误用。高考还考查过“莘莘学子”“汗牛充栋”“洗心革面”“左右逢源”的误用。<br>
四、把成语作修饰语用,修饰作用又不当。例如:<br>
7叫我惊讶的是悬挂于屋门前旗杆上一面如火如荼的国旗。<br>
8导游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br>
例7’如火如荼”意为“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用来修饰国旗是不当的。例8“美轮美奂”用来“形容高大华美(专指建筑物,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美)。”句中显然弄错了修饰的对象。此类词语误用,高考已考查过的有“美轮美奂”“首当其冲”,另有如“夸夸其谈”也常用作修饰词而出错。<br>
五、没弄清成语意思,用上成语后,使句中词语与词语表意重复。例如:<br>
9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了。<br>
10华西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br>
例9“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发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来”重复。例10成语中“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br>
六、对成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没把握住,褒贬不分。此种情况在成语误成中最常见,又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