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学瑰宝的灵魂
——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萧 山 二 中 黄 萍 萍
我国的文学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民族的自豪,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作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而高中的课文内容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因而我们应该在鉴赏的过程中,不断诱发学生思考其中的人文价值,辨析并发展其中的人文内涵,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一、适应时代、探讨人文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字、词疏通——作家、作品介绍——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色探讨”,这种讲究程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看似细致入微,实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像是积木搭建的高楼大厦,看似宏伟,实则不堪一击,使不少学生失去了深入体会、探索其中深刻意蕴的信心和动力;并在不自觉中淡化对美的追求,弱化阅读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佳作中领略到文化的深层内涵,汲取营养。正是这种弱化,产生了教学目的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出现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的现象,这与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内容背道相驰,必然无法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的品位;这也必然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一轮的语文教材改革,不但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比较严整、比较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训练体系,而且特别注重发挥教材的综合效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在新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学者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激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提升其文化品位、培养其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个体精神经验丰富、个性生命成长、生命本体活跃同时文化涵养加深。